我们就是彼此的桥
2023-09-07 17:41:27 来源:神州学人

从波兹南回程的火车上,金黄的阳光洒在不断撤退的麦田和树林间,浸润了青翠欲滴的初夏。铁轨和车轮碰撞,午后的倦怠弥漫在车厢里。

昏昏欲睡间我有些恍然,在列车的摇摇晃晃中看着对面仍旧认真捧着电脑准备考试的托晨恩,仿佛过去两天的“汉语桥”比赛,和我们一起为他成为冠军而激动呐喊的喜悦,是一场将醒未醒又过分真实的美梦。

参加“汉语桥”比赛时的合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间的齿轮拨回到三个月前。当“汉语桥”波兰赛区预选赛的通知发放到我手中时,我心中立刻就有了合适的人选——托晨恩,这个因为课程时间调整,刚刚成为我班级一员的高中生。他是我与同事交接时,同事特别提到的“刻苦努力”的典范;是每一节课都按时出席,也在第一时间打开摄像头及时回应的礼貌少年。这些深刻的印象几乎让我想要当场拍板:就是他了,他就是“汉语桥”比赛的种子选手。

但我也明白,欧洲的学生都很有个性。他们是否愿意报名某项比赛,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动员关系不大。发自内心的热爱和驱动力,才是他们选择参与的关键原因。于是我把这则通知,在符合条件的班级中广而告之,只是在托晨恩的班级里,我多鼓励了他几句,还描述了如果获得波兰赛区总冠军后有机会前往中国继续参赛的美好愿景。

是的,仿佛那时我便有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认定他一定能在波兰赛区力拔头筹似的。

两天后,收到来自托晨恩的邮件:“老师好,我决定参加‘汉语桥’比赛。”

短短一句话,足以让屏幕前的我兴奋雀跃起来。

上一次深度参与“汉语桥”比赛,还是2019年在阿尔巴尼亚。我先是在赛前帮助两位大学生选手修改演讲稿,准备才艺,其中一位获得“汉语桥”阿尔巴尼亚赛区大学生组冠军。数月后我又作为指导老师,陪同阿尔巴尼亚中学生“汉语桥”获奖选手前往中国参赛。这两名同学的中国之旅,都成了他们人生中精彩的一页,也影响了他们未来对于学业和事业的选择。

时隔四年,托晨恩的积极回应又一次点亮了我的“汉语桥”回忆。既然他有意愿,我也一定尽心尽力。我是多么热切地希望,这次“汉语桥”比赛,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中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美好回忆。

备赛前期,一切平稳有序。托晨恩自觉主动,演讲稿不等我催促,便发来了第一稿,随后是第二稿,第三稿……才艺展示的部分,恰巧他拿到了父亲同事不久前去中国出差带回的笔墨纸砚,形式有了,内容也很快敲定。只剩下知识问答环节,直到比赛前一周,我们才约好时间,第一次线下见面,为此准备。高挑挺拔的托晨恩在办公室门口冲我微笑鞠躬,这位温文尔雅的少年终于跳出屏幕,给了我新的惊喜。线下见面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备战效率,虽然知识问答覆盖面很广,我们推进的进度还是令人满意的。

“哪些民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修建在世界屋脊上的铁路叫什么名字?”

“中国传统年画中的什么形象代表着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很多余粮和财富?”

一道道关于中国国情、文化和历史的题目,伴随着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我们笔下一个个攻破。距离比赛开始不足24小时,时间紧迫,我们不得不抓紧从克拉科夫到决赛城市波兹南这五个小时的车程,把复习记忆的课桌搬上火车。一路上,同行的院长和同事也不断给我们出谋划策,在许多晦涩难懂的题目上,发明了各种巧妙记忆的方法。

比赛开始前,我甚至比托晨恩还要紧张。分明我已经听过多次他流利的演讲,亲眼见过他描摹多张书法练习,却还是在浓郁的比赛氛围中不由颤抖,只能通过深呼吸强迫自己平静。反观托晨恩,他气定神闲地研着墨,微闭双眼轻声复诵着演讲稿,随后又翻阅起手中厚厚的题库,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丝毫不受周围嘈杂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过生日时,除了吃蛋糕,还有吃什么东西的传统?”

这是托晨恩在知识问答环节抽中的最后一道题目。题目一出现在大屏幕上,我心中的石头仿佛落了地。这正是我们在火车上重点讨论过的题目,也是我曾在课堂上讲过的文化知识点之一。他的表情也瞬间放松下来,自信地给出了答案。加之此前声如洪钟、毫不怯场的演讲和挥毫泼墨、落笔有力的书法展示,获得2023年“汉语桥”中学生组波兰赛区冠军,他实至名归。

在“汉语桥”波兰赛区比赛中的一举夺魁,并没有让托晨恩生出骄傲。之后的课堂上,他依旧准时到课,积极互动,继续刻苦努力学习。这个夏天,他还积极参与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这是他第一次前往中国,在北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托晨恩展示书法才艺

像托晨恩一样,热爱中文,积极参与“汉语桥”比赛,最后爱上中国的学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遇到过很多。在他们身上,我亲眼见证过他们为了学习中文付出的巨大努力,也真切感受到他们对中文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早已不止是歌词中遥不可及的希冀,中文也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加密语言”,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社交平台上毫不吝惜地赞美他们眼中的中国,当外国博主将中文流利度比拼作为实力展示和流量密码时,特别是当自己的学生爱上中文,爱上中国时,对于国际中文教师来说,这一切的因为热爱奔赴山海,都有了意义。

曾有学生在“汉语桥”的演讲环节中深情表白:“我的中文老师帮助我架起了中文学习的兴趣之桥。”其实,从他们走进孔子学院,选择中文学习的那个瞬间,又何尝不是为我们这些国际中文教师,架起了一座座连通世界文化和友情的桥梁呢?

民心相通,合作共赢。在我们互为桥梁的时刻,国际中文教师和学生每一点微小的努力,都将点亮桥上的灯火,让这座桥被真诚和友情包裹,以中文为媒,在世界大同的美好心愿下熠熠闪光。(作者系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曾任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

  • 为你推荐
  • 培训
  • 简历
  • 职场
x 广告

职业

专业

考研

x 广告